北京政协委员为公共交通票价改革建言
公共交通调价幅度不宜过大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7-17
7月初,北京市公共交通票价改革启动民意征集。近日,市发改委、市交通委等主管部门来到市政协,听取政协委员对于改革的建议和意见。委员建议,票价调整幅度不宜过大,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降低调价对通勤通学等特定人群的出行影响,并提高交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焦点1 适当调整可以但幅度不宜过大
“开会前三天,我问了好多人,大家的意见是公交票价适当上涨能接受,因为从全国来看,确实北京最低,连保定公交车也是上车一块钱。”市政协委员孙狄说。委员赵雅君也做了调研,一些被询问的对象认为应适当调整票价,原因是“宁可涨点价,也不要天天挤不上车去”。“我认为,包括公交和地铁,整个调价已具有必要性。财政给公共交通提供的补贴有点儿多了,不得不涨。”委员朱良表示。
环保部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副主任邱琦的调研是通过新媒体完成的,共收集了近100人的意见。相对年轻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内的人,担心调价增加出行负担;而年龄相对大、收入相对高点的人,希望通过调价能让出行环境有所改善。
“从地铁安全角度,我也支持地铁调价”。委员蒋耘晨表示,但票价的涨幅可能关乎到很大的政策层面的连锁反应,建议上调幅度要慎重确定。
不过,委员们也都一致认为,虽然赞成调价,但幅度不宜过大。“北京公共交通作用之一就是缓解拥堵。如果价格没有调好,就有人不再选公共交通,而采取私家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反而加剧了交通拥堵。”北京华磊邦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石向阳提醒。
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纪海英认为,这次要涨价,还是要考虑出行方式,价格一动,出行方式就会改变。在公交发展规划里有提高公交出行比例的提法,如果价格调得不合理,可能会引起地面汽车更堵,应该考虑各个出行方式之间的平衡。
邱琦说,在调整价格的时候,不仅要从经济上考虑经济运营成本,还要考虑由于调整价格可能导致的出行方式的改变。邱琦还提到,对于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在郊区县的乘客,调价幅度过大会造成出行成本压力。
“公交属于公共产品,资源不足时应利用价格杠杆进行调整”。石向阳认为,不应一味地谈票价亏了多少,实际上政府每年拨款接近200亿元,而且政府是从纳税人那儿拿来的钱,就应该做好公共事业。公交地铁调价,还是要让人们优先选择公交出行,坚持以公交优先为导向。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高扬说,公交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资源紧缺时,公共产品有一个特点,达到饱和的时候,实际上不具有公共性了,先去的人占着,占满了,后来的人享受不到公共服务。所以资源不足时,要运用价格杠杆进行调整,让所有人在不同时间段能享受到公共服务。
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彤认为,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怎么把钱用得更好、更合理,这是政府首先应该考虑的。他说,省下来的钱,政府应该考虑到底怎么用?适度地进行价格的调整,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城市建设需要的地方和百姓最期望的地方去。
高扬认为,低收入群体怎么补助,对残疾人和特殊人群提供什么服务,都需要考虑。既然是公益性的服务,是公共性产品,在公平性上要考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
【现场】
能否用价格杠杆引导错峰出行?
“现在,早晚高峰把人挤成相片了,好几趟车上不去,过了高峰期又人少车空。”石向阳近几年一直提公交优先的提案,他表示,巴黎、东京等大城市都出现过交通拥堵的大城市病,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票价杠杆来疏解。“因为业务关系,我经常去国外,发现他们的模式值得借鉴。比如澳大利亚墨尔本早晨7点以前乘坐交通工具免费,引导客流错峰出行。咱们能不能借鉴过来,价格适当提高以后,采取不同档次的优惠价,把时间段分开来?”
石向阳的发言引来多名政协委员的赞同。朱良委员甚至为错峰票价设计了初步模型:一天分成五段,早高峰前、早高峰、日常、晚高峰和晚高峰后,其中早高峰前和晚高峰后两个时间段优惠折扣最大,日常小幅优惠,早晚高峰按基准价收费,如果刷卡,依然有优惠,现金临时买票一律不打折。
不过,对于通勤乘客应优惠也成了委员们的共识。邓小虹委员曾在日本和丹麦学习和工作过。她发现,两地通过实行各种各样的票制,方便通勤族。比如,单位给员工出上下班目的地证明,她凭此在日本乘地铁时就享受月票优惠,可一旦想偏离上班这条规定线,只要走出票口,立马就显示出需补交的数额。“现在,很多人住在通州、大兴等郊区县,每天上班长途跋涉,‘一刀切’调价受不了,应在家庭到学校或单位这个区间线路上享受月票优惠。”
邱琦也支持邓小虹的建议,“日本都是电脑系统自动测算的,不需要人工,我们可以借鉴。”
此外,特殊人群、票价定价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委员们建言中的共有名词。
邓小虹认为,现在公交地铁都实现了刷卡乘车,完全可以利用现有刷卡系统里的数据精细测算,比如上海地铁也刷卡,但从地铁站出站接驳公交车时,就可以免票。原因是通过信息系统能确认乘客刚从地铁出来,通过精细化管理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
“韩国也是类似鼓励措施。”委员朴哲表示,韩国首尔地铁按公里折算约5.4元,乘坐距离越长票价越高,自己最远坐过10元人民币的。走出地铁站转乘大巴也有优惠,希望本次调价能从机制上全面管理。
“这次价格调整要考虑得更全面一点,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应该下功夫把数据分析得更完善一些,再借鉴国内外精细化管理的经验,把调价做得更完善些。”纪海英委员接过话茬儿。
“现在老人是持证免费乘车,问题是没法统计信息。今后人们出行都应刷卡,从而精细化区分通勤上班的、上学的、老人以及临时来京乘客不同群体。”权忠敏委员也赞同。
高扬认为,调整票价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应该建立一个票制票价定价机制,调一次后,过五六年还会面临同样问题,怎么办?应该有个机制,不是下回再从头谈是否要涨票价的问题。机制建立以后,这回票价调整也可能不是一次到位,如果机制存在,就可以做到分步到位。
焦点2 公共交通的属性到底是什么?
【交锋】
是否要恢复月票?
月票是老北京的记忆,此次调价要不要恢复月票,也是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邓小虹举例说,之前她在日本通勤时,每天从这个区到那个区上班,单位给出一个证明,坐这条线路就享受月票,如果有一天想偏离上班这条线路,只要走地铁出票口,不在规定的线路里,就要另外交钱,这是解决当地市民通学、通勤的公共服务需求。
她建议,调整票价时,是不是能够满足北京学生和工作人员通学、通勤的需要,在现有水平上不要提高太多。这几年城市改造,大量市民到郊区住,每天上班都要长途跋涉进城,如果‘一刀切’,通通涨钱,这些市民受不了,可以实行月票价,只在家庭到学校或者家庭到上班单位这个区间线路上享受月票。
朱良不赞成用早年月票的形式,因为早年月票一次性交完钱后,每次使用就不用交钱了,他认为在现在环境下使用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对于通勤卡,朱良认为不宜按照早年月票用照片或者用学生证的方式,不要过多地管身份,因为在目前的管理情况下,很难核实身份。如果查照片,成本会非常高;如果不查,会有大量的漏洞,整个制度就会走形。他觉得可以考虑用身份证,只允许一个人买一个特殊的通勤卡。
下一篇:郭金龙会见肯尼亚总统肯雅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