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组工动态 > 自身建设 > 正文
自身建设

门头沟区“123”工作法吹好“综合执法哨”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门头沟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8-08-01

门头沟区围绕落实蔡奇书记调研提出的“三个创建”要求,充分利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健全基层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作为提升地区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即时便捷高效的“问题发现-分析研判-综合执法-处置反馈”闭环式网络指挥调度平台,确保街镇“吹哨”有底气、部门“报到”有作为。

织密“一张信息网络”,科学收集“哨源”。探索建立以社会服务管理网、城市管理网、社会治安网为载体,“61696156”为依托,融合环保、消防等专业信息数据的“3+1+N”网络治理模式,实时发现、反馈问题。信息化支撑,大力推动“三网合一”建设,建设统一的网格GIS电子地图,实现“多网”一口登入、资源共享;整合“雪亮工程”、门城通等资源,构建集视频监控、应急指挥、人口监测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指挥系统,通过全程监控、实时分析等手段,提升预警预防预测能力。网格化布控,将“三网”融合成1100个基础网格,配备“网格员”4700人,并组建街巷长和小巷管家队伍,履行“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职责,增强区域“共治”合力。精细化派单,把27大类1098小类事项沉到网格,统一筛选“吹哨派单”,并围绕城市建设管理突出问题,制定《街镇“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三个领域专项清单》,明确51项重点工作,确保“吹哨有据”。

推行“两种执法模式”,实现快速“报到”。针对区域面积大、城区和山区执法重点不同的实际,探索建立以街镇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为基础,次区域平台、移动执法平台为补充的综合执法模式,实现执法快速高效。“结合式执法”促进问题解决好,探索在门城地区、浅山区、深山区分别设立1个次区域平台,对各街镇综合执法情况进行日常督导,统筹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明确门城地区执法模式以街镇综合执法中心为主、次区域平台为辅,山区以次区域平台为主、街镇综合执法中心为辅,并根据“浅山区”“深山区”发展特点和要求,明确相应责任部门和执法要求,提高快速准确响应、联动协同管理能力。“移动式执法”贴近一线服务好,聚焦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探索依托执法巡逻车在全区13个街镇分别建立集视频监控、智能定位、执法记录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执法平台,进行每周不少于20小时的机动巡查;在执法频次较高的重点地区、村(社区)建立综合执法工作站,贴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三个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哨响”。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进一步强化基础支撑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吹哨”底气,提高“报到”实效。建立派驻机制,推动“力量下沉”。根据街镇需求和部门执法力量配备实际,在各街镇综合执法中心建立常驻单位日常执法、非常驻单位固定联络的“5+X”派驻机制,并明确派驻人员在50岁以下、有执法资格和正式编制,派驻年限不少于2年,派驻期间党组织关系随转街镇等要求,做实做强综合执法平台。建立考核机制,推动“赋权增效”。完善全区“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街镇对区级部门城市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对综合执法活动实行“一哨一考核”,明确“哨响后半小时内响应”要求,并赋予街镇对职能部门及其派驻人员的考核评价和退回调整权,评价分值占考核结果的1/3,对未获得街镇提名“优秀”等次的科、站、队、所,取消相关职能部门派出机构领导干部的评优资格;明确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提拔必须具有镇街一线执法工作经历,强化基层导向。建立保障机制,推动“强基提能”。将街镇综合执法平台建设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确保办公场所实、设施配置实;统筹区财政资金,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作为街镇自主经费,并增设“街镇综合工作经费”项目,灵活用于各项事业发展。2018年统筹安排街镇自主经费8727万元,强化资金支持力度。

上一篇:怀柔区“四合工作法”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落实落细

下一篇:大兴区召开2018年上半年组织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