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组工动态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建工作

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深入实施“一个工程、四大行动” 提升地区精细化治理水平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朝阳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04-09

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总体呈现基础设施陈旧,老旧小区多、老龄人口多、流动人口多、居民诉求多“一旧四多”的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地区为民服务质效,街道工委深入实施“一个工程、四大行动”,以党建强基工程为引领,大力开展城市更新、安全守护、千家万户、文化润民四大行动,全面提高地区精细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夯基垒台,深入实施“党建强基工程”。强筋壮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注重在基层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全面掌握地区队伍建设情况。加强社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社区书记关系。构建社区干部胜任力模型,完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对社区干部综合能力素质进行量化评分,为选拔、储备社区干部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社区“领头雁”培训,实行“1+1+1”传帮带机制,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强基固本,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耕网格化党建,以基层党支部为基础,划分176个网格,构建“机关干部包片+社区干部包楼+支部党员志愿者包户”组织架构,以一贯到底的网格党组织体系,实现“小网格”推动基层“大治理”。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坚持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评价通报机制,推动多元共治,海文资产获评市“双强六好”党组织。加强对辖区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聘任12名新就业群体为“副楼长”,在与社区结对共建中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创新打造基层党建特色品牌。开展“一社区一品牌”创建行动,持续擦亮老品牌,举办“老法官志愿服务队”成立20周年活动,“老法官志愿服务队”成员韩文中被推荐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不断激发品牌活力,为“清风文苑”储备34名年轻志愿者。结合地区实际着力打造新品牌,推动17个社区将党建品牌与基层治理相融合,打造“邻委会”、“牵家”等特色品牌。

聚焦短板,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环境秩序“焕新”。街区化推进综合改造项目实施,探索决策共谋、方案共商、改造共管、过程共监、效果共评模式,让居民全程参与改造工程中,进一步推动老旧小区环境、秩序、管理总体提升。2023年全年共完成5个小区、23栋楼的小区综合改造,改造建筑面积约为18万㎡。开展大尺度绿化,建设花园城市,对区档案馆门前路面进行平整,封堵“开墙打洞”,建成占地面积4700平米“兰台园”,打造全区首条特色精品街巷。改造松榆里公园1万余平米,建成全龄友好无界公园,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坚持定期巡查地区环境秩序,拆除违法建设3870平米,全方位提升地区整体环境水平,打造宜居家园。物业服务“升级”。探索街区“大物业”管理模式,实现6个小区物业“腾笼换鸟”、4个小区组建业委会,不断提升辖区物业服务质量。坚持党建引领探索物业服务新模式,按照“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执行同力”的思路,采取1名社工+1名物业管家共同分包一片管理区域的办法,携手联动办理涉物业问题,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主动治理,大力开展“千家万户行动”。向前一步,了解诉求。依托“云上攀”小程序,完善民情底账。开展领航行动、敲门行动和移动办公行动,鼓励党员和社工深入楼门院户,摸排居民信息、了解居民诉求,通过走访上门、服务上门,记录民情日记,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全年开展民情走访59224次,发现解决各类诉求2387件。议事协商,汇集民智。建立基层议事协商联动机制,开展“月月有协商、人人会协商”活动,邀请老党员、居民代表、党代表及社会组织代表、专家学者等共同参加议事协商,凝聚多元力量,共同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以门楼院社四级治理体系为抓手,构建“个性问题家中议、共性问题围圈议、搭建平台联合议”三级议事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楼门治理共同体。

守牢底线,深度实施“安全守护行动”。强化社会动员。坚持党建引领,突出专群结合、以专带群,整合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巡防队、协管员等各类群防群治力量,建立“1”个前沿指挥部、“2”个方案、“3”支队伍的应急反应机制,持续加强日常巡逻,全年共计12000余人次全力以赴投入地区安全守护行动中。加强科技赋能。深入推进平安智慧社区建设,实现智慧门禁系统安装全覆盖。积极推进电动自行车创安工程,安装充电桩柜接口4223个。建立潘家园地区电动自行车智车时巡台账库,推行“一车一池一码”电动自行车智慧管理模式,实现精准化管理,全力保障地区安全。

守正创新,全面推进“文化润民行动”。创新形式,举办“文化四季”系列演出活动。结合四季特点,以春之韵、夏之盛、秋之实、冬之赞为主题,打造文化四季服务品牌。依托街道党群服务阵地,全年开展“党群阵地@你”活动12次、各类文化活动80余场。创新内容,挖掘地区文化资源优势。以“中国·潘家园”文化景观区域和潘家园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为契机,成立“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实践,形成新的“潘家园文化打卡地”。打造街道民俗文化品牌,加强“巧娘工作室”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融入居民生活。“巧娘工作室”获2023年北京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上一篇:怀柔区泉河街道聚焦社区“微治理” 以“小切口”助力城市精通化治理水平再提升

下一篇: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徐士银志愿服务亭”大家商量办实事 志愿精神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