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通运街道坚持党建引领,高效推进“党建红+司法蓝”有机融合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通州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10-11
通州区通运街道全环节多元化解中心(以下简称“化解中心”)自成立以来,以“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高效推进“党建红+司法蓝”有机融合,形成多元主体从各自角度共同发力的“整体效应”,集中力量解决疑难复杂12345工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全力开展矛盾纠纷化解
街道党工委加强统筹协调,将驻街道专职律师、心理咨询师、专职调解员、专业社工、轮值法官、轮值检察官、社区民警、党员志愿者和职能科室(部门)纳入调解队伍,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发挥化解中心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市通州区通运街道全环节多元化解中心党支部(功能型),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党支部书记,统筹全面工作;司法所所长任党支部副书记,负责开展业务工作,为各项工作开展把稳政治方向。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主动靠前一步、耐心细致做矛盾各方思想工作,分析利害关系,软化对立情绪,找出矛盾纠纷化解突破口,全心全意为居民解难题、办实事。定期召开交流会,加强沟通协调,总结归纳经验,为今后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问效-再预防”闭环调解工作机制
“前端预防”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两走两联系”和矛盾纠纷排查,解民意、征诉求,推动“未诉先办”;与区法院宋庄法庭、张家湾法庭先后合作建设“诉源治理基层共建点”,加强溯源治理。“中端化解”即整合各方力量共同研究矛盾纠纷及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源、剖析原因、制定个性化调解方案,以打开当事人心结为突破口,采取“面对面”或“背靠背”方式开展调解,最终达到握手言和、实现案结事了。“末端问效再预防”即调解成功签订调解协议书,督促协议履行。对未成功化解的矛盾纠纷,做好当事人安抚工作,及时引导当事人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解决。及时总结和归纳,推动“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一个案例带动一片治理”,从源头上减少诉求背后矛盾纠纷出现的可能,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从而形成完整的闭环工作机制。
三、创新工作模式,多元合力多途径化解矛盾纠纷
坚持多元合力工作模式。采取“专职律师+心理咨询师+专职调解员+轮值法官+轮值检察官+社区民警+党员志愿者+社区居委会+职能部门”等多元参与的工作模式,形成多元主体从各自角度共同发力“整体效应”。同时与区法院张家湾法庭、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和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胡各庄派出所等部门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工作合力,有效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成功率。坚持多途径化解矛盾纠纷。针对疑难复杂纠纷,化解中心采取多部门集中“会诊”、特殊个案“分诊”模式,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衔接联动,形成合力,通过调解、仲裁、裁定、诉讼等方式多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坚持“情理法”交融工作方法。在化解矛盾纠纷时,充分聆听各方诉求,抓住焦点问题,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逐一缓和情绪,为矛盾各方摆经济账、人情账、法律账、社会账,从“情理法”多角度引导当事人以和为贵、换位思考,既彰显法律尺度,又体现司法温度,达到润物无声,最终实现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