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创新“潘家园·邻委会”工作机制 提升网格精细化治理水平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朝阳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11-07
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呈现出基础设施陈旧,老旧小区多、老龄人口多、流动人口多、居民诉求多“一旧四多”的特点。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探索“潘家园·邻委会”(以下简称“邻委会”)网格化治理新机制,将治理单元向下延伸至小区,重塑邻里互助关系,真正地让“陌邻”变成“友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精细划分网格。按照“规模适度、全面覆盖、有效衔接、动态调整”的原则,合理划小社区治理单元,统筹考虑人口密度、社会单位数量、力量配置等因素,共划分网格193个、建立网格党支部176个。壮大网格员队伍力量。由社区包片社工担任网格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将网格党支部书记、楼门院长、骨干志愿者等力量充实进网格员队伍,形成754人的网格员队伍。积极引导物业人员、“双报到”党员、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六小门店力量、新就业群体等参与网格治理。组建专业网格员队伍。街道积极统筹协调市场监管、城市管理、消防安全等130余名专业力量下沉网格,负责网格内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巡查处置工作。2024年以来,共协助社区解决防盗门更换、路灯维修等837件民生实事。
规范运行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探索建立“邻委会”工作机制,在社区党委直接领导下,以网格为单位、基层党支部为引领、网格队伍为主体,组建社区“邻委会”,动员多元主体全流程参与社区治理。“邻委会”成员主动下沉小区,从问题响应到问题协商解决,从矛盾化解到邻里守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邻事我办”。建立多渠道诉求收集体系,依托“云上攀”“南事码上办”等渠道,广泛收集居民诉求。设立“邻委会”接待日,定期邀请居民代表听取诉求,通过进家门、聊家常,直接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建立“社区—网格—邻委会”“十五分钟响应圈”,确保居民诉求快速分配至相应责任人,实现精准对接。建立诉求跟踪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每一项诉求的处理进度与结果,定期召开专题会,对诉求处理情况进行复盘总结,提升居民满意度。建立“居民说事板”、“邻里议事厅”、居民“微提案”等议事协商平台,吸引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建立三级分流议事机制,对于涉及邻里纠纷、环境整治等居民实事,迅速派出“能人”进行调解和处理,把“小事”及时化解在网格。建立议事协商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月月有协商、人人会协商”活动,邀请老党员、居民代表、党代表及社会组织代表、专家学者等议事协商,共同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注重源头预防,通过开展法治宣传、道德教育、社区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及时汇总、上报矛盾纠纷预警信息,努力从苗头性、偶发性事件中发现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吸引专业力量参与,引导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专业力量全面介入、全程参与矛盾调解工作,增强调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2024年以来,共调解邻里噪音等矛盾纠纷494件,接诉即办案件量降低45%。守望零距离,邻里互助暖人心。
强化三个支撑,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强化经费保障。推动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党建活动经费等向网格倾斜,确保网格党组织的正常运转和网格员的有效履职。强化阵地保障。统筹利用好社区综合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书记工作室、居民议事厅、楼宇服务站等场地资源,为网格党组织提供更多阵地支持,实现“一网格一实体化阵地”。依托微信群强化线上网格阵地建设,引导网格员在微信群内亮身份,实现信息共享、邻里共情、诉求共办、责任共担。强化激励宣传。注重从优秀网格员队伍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通过加强典型选树等形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网格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24年,从优秀网格员中发展党员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