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广内街道建立领航学院高质量推进党员队伍建设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西城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12-05
西城区广内街道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建立“领航学院”,积极整合辖区资源,成立“四化培养”分课堂、“头雁引航”分课堂、“产业聚才”分课堂、“三新学院”实训基地,创新探索破解党员队伍培育各项难题的“四条路径”,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党员队伍培育培养的新路子。
一是探索在工作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的党建人才培育路径,成立“四化培养”分课堂。注重党建人才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相统一,从街道层面谋划社区党建人才培育,打造社区书记成长模型和履职模型。坚持系统化分析研判,追踪18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入职以来个人成长特性,聚焦社工职业生涯关键成长节点,系统化建立分级分类的培养体系。坚持专业化协同联动,结合高校及北京社会治理专家智库专业力量,培养出具备服务群众、社会动员等综合能力的优秀社区骨干队伍,能够采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法助力社区治理。坚持模块化赋能培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社区骨干进行知识的“查缺补漏”,做优做强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会动员等各项综合能力建设。坚持进阶化试岗练兵,将普通社工培养成优秀社工进而成为社区书记,最终进阶为发挥“红色头雁”作用的优秀社区书记。同时,将街道18个社区从地域、居民类型、资源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社区书记履职能力进行持续性监督,因地制宜将社区与培育对象科学匹配,推动形成可推广、易复制的优秀社区书记培养经验。
二是在传授中学习,在帮助中成长,在带领中成熟的社区书记培养路径,成立“头雁引航”分课堂。发挥优秀社区书记工作室作用,开展社区书记“传帮带”,核桃园社区潘瑞凤书记帮带两名青年社区书记、多名社区正职,组织“赋能”培训与辅导,帮助打造党建品牌项目;老墙根社区刘京辉书记,积极与辖区内新华社对接,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开展社区书记工作系列活动,围绕社区治理开展培训、座谈、经验交流等活动。充实社区后备人才库。坚持分类建库原则,通过集中开展社区“两委”班子届中分析工作,做好后备人才准备工作,分别建立社区书记和社区副书记人才库,共18人。推动持续化教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唐任伍、北京惠民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李文兵围绕“基层治理”进行专题讲座。持续推进“走出去”培训课程,赴北京市怀柔区泉河街道富乐北里社区与馥郁苑社区等地参访学习,助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基层治理能力实现双提升。
三是探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地区人才建设路径,成立“产业聚才”分课堂。发挥党建引领积极作用,调动两新组织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地区发展需求引进高端人才、挖掘和培养本地人才,探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地区人才建设路径。开展企业家学堂,邀请街道商会单位代表、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单位代表、两新组织共谋地区发展、共商基层治理路径,打造结伴赋能发展模式,通过推行企业轮值制度,开展党建交流、服务活动等,有效搭建街道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助推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立大学生训练营基地,依托“北京西城·首都高校发展联盟”平台,积极搭建高校人才实践锻炼平台,与联盟成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入合作,采取“跟岗实习+基层调研”“拓展训练+现场研学”“专题授课+交流研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参与街道管理、文化宣传、调查研究、干部培训等多个项目,实现助力基层治理和学子成长“双丰收”。
四是探索服务和培养相统一的“新”群体培育路径,成立“三新学院”实训基地。充分把握三新群体特征和现实情况,统筹牵头,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各方合力,在实践中去帮助三新群体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探索服务和培养相统一的“新”群体培育路径。打造暖心阵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服务平台,为快递小哥提供精准服务。丰富业余文化活动,联动周边文化资源,为其免费开放图书室、活动室场地,有效满足精神需求,组织应急知识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实现双向奔赴,在街道、社区暖心服务的感召下,快递小哥主动关爱社区老年人,带头清理纸箱,参与“光盘行动”,形成一股全新的志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