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霍营街道流星花园南区社区:“红引擎”赋能“生态绿” 共绘分类治理新篇章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昌平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5-01-26
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昌平区霍营街道流星花园南区社区坚持精细化管理,围绕“分类管理规范化、投放环境整洁化、科技赋能智能化、回收服务便捷化、特色亮点品牌化”的目标,创新实施“点对点”精准服务、“点对面”智能桶站覆盖、“面对面”互动宣传等举措,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切实将垃圾分类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探索党建引领“三家工作法”
垃圾分类是“关键小事”,也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更是推动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流星花园南区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结合“五方共建”的经验做法,逐步形成党建引领“三家”工作法,推动垃圾分类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一是筑牢“党员之家”,引领分类实践。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桶前值守,引导居民从思想认同到行动落实,形成党员带头、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共建“居民之家”,协商助力治理。依托社区议事厅和线上线下反馈渠道,广泛收集居民意见,推动“未诉先办”,实现问题快速发现、及时整改,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三是打造“商社之家”,多元联动共治。联合沿街商户成立“绿动先锋队”。商户既是经营者也是环保倡导者,通过志愿服务、宣传活动和环保互动,引导顾客参与垃圾分类,推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聚焦“科技赋能,换颜上岗”
社区聚焦“科技赋能+管理赋能”,通过智能改造与管理创新,为垃圾分类桶站焕新升级,推动垃圾分类向更精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真正打通垃圾分类投放的“最后一米”。社区采用“线下示范+线上值守”的双重赋能模式,升级桶站配备AI智能算法人形识别、语音督导系统,可实现分类引导智能化与管理可视化。新型智能桶站具备“靠近即开、挥手可开、自动闭合”功能,通过感应器实现无接触式投递,提高便捷性,同时优化卫生条件。不仅如此,桶站还设置红色警示灯,满载时自动亮起,提醒居民合理分流投放,为垃圾分类管理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社区全面升级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投放区、宣传区和净手区,三大功能区域可覆盖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配备21个智能垃圾桶箱。站点增设紫外线灭虫灯、排风扇等设施,有效缓解异味和蚊虫滋生问题,为居民打造更舒适、更环保的投放环境。在硬件优化的基础上,社区创新推出“桶边引导+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依托智能设备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为居民提供分类指导,推动居民从“习惯分类”向“精准分类”转变,让垃圾分类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社区治理的新时尚和亮点。
打造“绿动先锋”志愿服务品牌
社区积极探索“社企联动”的基层治理模式,推动社区、社会组织与商户企业深度融合,激活多方资源,广泛吸引居民参与,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社区依托党建引领,精心打造“绿动先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组建了一支由辖区商户、老党员、社区积极分子、中小学生等组成的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绿动先锋”志愿服务队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依托,每月组织品牌活动、社区微宣传、课堂微宣讲等活动。在活动模式上,“绿动”突出“广”,将志愿服务延伸到企业、校园、楼宇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大扫除、垃圾分类宣传、餐饮单位联动等形式,引导市民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助推垃圾分类逐步实现“全辖区渗透”。在服务举措上,“先锋”注重“领”,紧扣党员示范、商户联动的特色优势,带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广“小手拉大手”行动,以“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为目标,推动垃圾分类理念融入家庭日常,促进社区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绿”是一抹生态绿—守护社区环境的责任感,“动”是一种行动力—倡导绿色理念的推动力,“先锋”是一面旗帜—党员示范带头、引领居民践行。“绿动先锋”志愿服务品牌的打造,不仅推动垃圾分类宣传和实践的常态化,还进一步强化基层治理力量,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