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组工动态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建工作

大兴区采育镇:“三链赋能”打造基层科普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大兴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5-04-28

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党委以“组织链强基、阵地链织网、服务链惠民”为主线,创新“三链赋能”基层科普模式,通过组织下沉、资源融合、服务直达,构建“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全民共享”的科普服务体系。聚焦科技教育提质、居民素养提升、幸福指数提高三大目标,探索形成党建引领科普高质量发展的“采育经验”,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组织链强基,打造全域科普动力引擎。面对基层科普资源分散、服务触达不足的难题,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建强基层科协、联动多元阵地、深化校地共建等举措,打通科普资源整合链条,推动科普服务从“单点发力”向“全域联动”跃升,构建起覆盖教育、农业、健康等领域的协同化科普生态,为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注入长效动能。纵向深化,筑牢科普组织根基。构建“党委统筹—协会联动—志愿延伸”三级科普组织体系。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吸纳校长(园长)、卫生院院长、农业合作社社长(企业主)“三长”及骨干38名,加入基层科技工作者协会组织,并成立“智育科普”志愿服务总队;指导“三长”按行业组建医疗健康、农业技术、青少年科普等6支专业分队,形成“三长带三队”模式。通过主题党日、专题党课、科普大课堂等活动,开展科技人才培训40余场,覆盖基层科技工作者1200人次,推动科普资源下沉至社区、学校、田间地头。横向联盟,激活全域科普阵地。打破领域壁垒,联动党群服务中心、科技特色校、非遗基地等资源,打造“科普资源联盟”。建成北京金玉农现代农业产业园等4大主题科普实践基地,联合大兴区科普基地、北京园林绿化科普基地等市区级平台,构建科普矩阵。全年举办农业技能培训、非遗传承课堂、青少年科技实践等活动80余场,惠及群众1.2万人次。示范赋能,强化协同保障机制。创新“资金+人才+平台”三维保障模式,以资源整合与机制联动破解保障难题。深化校地共建,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开展红色“1+1”合作,建立党建共建基地2个,引入高校专家团队开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慧农业、自动驾驶等专题培训12场。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市区三甲医院等机构,打造“京南健康科普基地”,举办线下义诊、慢病管理讲座等活动,覆盖居民2万余人次。通过“政府搭台、联盟发力、居民参与”,形成全域科普“一盘棋”格局。

阵地链织网,构建多维科普生态矩阵。针对科技教育资源分散、校内外衔接不畅等问题,镇党委通过“阵地联建、资源联享、机制联创”,串联学校、实践基地、共建单位等多元主体,实现科普资源从“零散分布”到“矩阵集成”的转变,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注入“红色动能”。阵地联建,织密校内外科普网络。镇党委牵头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建立“1+14+N”阵地联动机制(1个领导小组、14个社会实践基地、多个校内外实践点)。以阵地融合促共享,在采育三小打造葡萄园、中药种植园等校内实践基地,联合金玉农现代农业园开设“以虫治虫”生物防治试验田,建成“稻之道”稻田画主题乐园暨学生种植与收割实践基地,全年开展跨校实践课34场,覆盖学生2000余人次,形成“校内打基础—校外深拓展”的双向育人模式。资源联享,激活课程社团双引擎。镇党委构建“校际党建联席会+课程共建+社团孵化”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牵头成立科技教育联盟,制定《科技教育资源互通清单》《科技教育贯通培养课程清单》,精准对接校内外30个项目,打破资源壁垒。一方面,将“葡萄科学种植”“黑陶非遗技艺”等5门特色课程融入“一校一品”建设,联合高校党支部引入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组建8名党员科技导师团队,开展无人机、人工智能培训20余场,覆盖师生1200人次;另一方面,由学校党支部牵头成立航模、人工智能等9个科技社团,选拔108名“科技苗子”,创新“主题党日+科技实践”模式,举办“自然笔记创作赛”“机器人与智能编程展示交流”等活动40场。同时,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开展“采小萄系列编程设计”“农业采摘机器人设计”等融合实践,联动党群服务中心、区级科普基地举办“红领巾科技成长营”“葡萄种植技术分享”活动10场。近年来,采育各中小学科技社团荣获科技类竞赛奖项国际级10个、国家级55个、市级144个、区级400余个。采育三小成为大兴区唯一一所拥有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称号的小体量农村小学,“课程引路、社团深耕”的协同育人模式全面落地。

服务链惠民,书写幸福民生科技答卷。针对基层科技服务资源分散、群众需求多元的治理难题,镇党委以“科技惠民”为主线,通过整合“三长带三队”资源、联动校社企多方力量,构建“需求精准对接—资源集约调配—服务全域覆盖”的协同服务链,推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健康促进、民生改善三大领域,累计开展科技助农、健康科普等活动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6万余人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3家基地获评“北京市生态农场”称号,打造“智育科普15分钟科普圈”等特色品牌,实现科技服务从“零散化”向“链条化”升级,为幸福民生注入科技动能。机制共建,凝聚惠民合力。聚焦需求精准对接,镇党委依托“采民声”拉家常议事会、网格走访等渠道,梳理农业技术指导、健康知识普及、青少年科技教育等共性需求23项,建立“群众点单—党委派单—部门接单—组织评单”闭环机制。强化资源协同联动,以“三长带三队”模式整合农技专家、医疗团队、高校师资等力量,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例如,联合北京林学会开展葡萄种植、林木、花卉等技术培训,培训农业技术骨干120余人。党委牵头推进“小把式”公社与绿思维农业合作社合作,进一步发展葡萄种植与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模式。资源共联,打造服务矩阵。延伸科普服务阵地,改造9个小区楼门文化空间,嵌入健康科普、智慧农业等主题展板;建设“采育八景”科技文化墙、“幸福采育人”党建科普长廊等特色场景,将非遗工坊、葡萄庄园等14处场所升级为“科技实践基地”。丰富惠民活动载体,举办学生科幻画比赛、“‘育’见幸福 畅想未来”科技周系列活动、大兴区全国科普日采育分会场系列活动,设置6大科技展区,通过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趣味科学实验等展品展示和互动体验,普及科学知识。线上线下结合,组织各类各级志愿者开展各类科普讲座、知识宣传30场次,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有力营造了全域覆盖、全民参与良好氛围。

上一篇:顺义区供销社“3+2+1”模式 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见实效

下一篇:顺义区高丽营镇后渠河村“五个聚焦”支部工作法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