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北宫镇:以“四个融合”深化校地合作 共谋乡村振兴新路径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丰台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5-07-16
为进一步拓展“丰台·学子回家”品牌效能,丰台区北宫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阵地建设为基础、人才共建为支撑、资源整合为纽带,加强与高校合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向纵深发展,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
组织融合,强化党建引领,激活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通过“红色联建”模式搭建校地合作桥梁。组织共建活动。与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座谈会、“首都学子北宫行”活动等形式,探索党建引领协同育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党建引领项目。以“雁归北宫”系列活动为载体,推出“青年政务体验官”等18项活动,组织高校80余名青年学子在政务实训、环境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参与地区发展建设。合作协同创新。整合高校智库资源,发挥“外脑”作用,构建“1+4+N”合作体系(即1个“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总协议、4个在镇域乡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专项领域合作意向、N个村级实践项目),形成镇域发展方案,构建“组织牵引、合作护航”的双向互动格局。
阵地融合,打造实践平台,夯实发展根基。通过多元阵地建设,为校地合作提供实体化载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培训教育基地。依托区委党校北宫镇分校,整合卢沟桥等红色资源和园博园等地方特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生态实践”双基地,联合高校开设汲取“枫桥经验”智慧赋能基层治理等干部培训班,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基层治理人才。打造设计实践基地。与北京建筑大学等8所高校结成“乡村振兴创新联合体”,以李家峪村村委会等作为“真题真做”设计场地,青年学生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为村庄发展提出构想方案,推动农文旅综合体建设。打造产学研示范基地。打造“在地工作营”,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等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结合镇域重点工作,打造为民服务“红杉先丰站”等项目,开展枣树品种改良、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
人才融合,构建“雁阵”梯队,赋能乡村振兴。实施“雁阵计划”,通过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机制,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优化引才机制。在镇、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人才联络服务站,按照“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名归雁人才一名领导干部帮扶”的原则,为人才提供政策推广、就业指导、创业空间、住房保障、资金支持等“全程服务”,通过将辖区闲置用房打造成实体创新创业空间,为初创公司减免办公租金、提供硬软件支持,引导人才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集聚。搭建育才平台。为高校教师提供基层实践岗位,聘任高校专家教授担任3个村“科技副村长”,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驻村帮助村“两委”班子谋思路。邀请高校老师开展基层治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专题培训4次,覆盖学员800余人次。发挥人才效能。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利用社区文化空间为项目落地提供孵化空间。扶持青年创业团队,成立“北宫礼物”文化创意工作室,研发“北宫礼物”文创品牌,产品先后亮相“京彩灯会”、2024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累计形成版权80余项、商标2项,销售额达30余万元。
资源融合,激活多元要素,释放协同效应。以校地合作为抓手,整合生态、文化、产业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生态资源转化。发挥生态优势,联合高校进一步盘活耕地林地等生态资源,打造现场教学点,在全镇探索红薯、西红柿等有机农产品种植以及桔梗、黄芩等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扩宽集体增收渠道。2024年镇级集体经济增加营业收入520万元。文化资源联动。联合高校以学术论坛、文创大赛等形式,举办北宫乡村艺术季,重点围绕枣产业进行文化延伸,开发枣咖啡、果树盆景及衍生文创产品,打造“枣香北宫”品牌,结合文艺演出、非遗市集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产业资源培育。探索联合在京高校,以“乡镇出题、高校解题”模式,将位于太子峪村的人才租赁住房集体产业项目打造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生态智谷创新区”,以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林草有害生物药剂防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意向合作项目为切入点,培育优质合作项目,形成“高校研发—企业转化—镇域应用”的产业链条,为科技教学成果转化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