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组工动态 > 人才工作 > 正文
人才工作

永远跟党走 点亮乡村振兴路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践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1-11-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三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乡村振兴,人才要先行;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农业科研院所承担着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成果推广、农业后继人才培养的多重责任。

一、不忘初心谋发展,砥砺前行结硕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走过60余年的光辉岁月。回顾过去,一批批老科学家扎根农村、根植农业、心系农民,顶酷暑、冒严寒、踩泥泞,深入农村选育了小麦“京花一号”“丰抗号”“京双号”、甘蓝“京丰1号”、玉米“京早七号”“黄早四”等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品种。面向京郊大地,提供小麦、玉米、蔬菜、果树、水产等品种及配套技术,丰富了首都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审视当下,杂交小麦、鲜食玉米、蔬菜品种和农业信息化产品等已跨出国门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实现了从立足北京到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跨越。截止2020年底,全面完成院对接低收入村脱低致富的总体帮扶目标,且院对接低收入村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同区域低收入村平均水平对接核心低收入户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同村其他低收入户平均水平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低收入增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放眼未来,立足首都、面向京津冀、服务全国、放眼世界,将继续围绕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农业产业发展主战场、首都需求和属地特色,开展农林科学研究与成果展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技术,持续推进科研“做精、做大、做深”,践行农科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二、弘扬新时代农科精神,传承“匠心”接续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北大仓行动”明确指出要开展协同育人强化行动,实施农科教协同育人工程,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支持涉农高校与本省农(林)科院战略合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现设有14个专业研究所(中心),在全国农业科研单位(1069个)综合实力评估中,6个研究所(中心)位列百强前列。作为涉及农林牧渔领域、学科齐全、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一所综合性科研机构,身负农业科研创新和与高等农林院校联合育人的双重使命,更应义不容辞的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勇担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重任,坚定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将农业科技院所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工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精神,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匠”精神,“工匠”精神与“农匠”精神具有一致内涵。“匠”本义是木工,引申指有专门技术的工人,也指在某一方面造诣或修养很深的人。“农”本义指耕作,引申泛指农事、农业,又指农民,属于社会生产分工范畴。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成就了中国制造业的奇迹,现代农业的奇迹也需要异曲同工的“农匠精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数十年持之不懈的追求“禾下乘凉梦”,正是“农匠”精神的最好体现。

沉潜下来,勇当“农匠”,需要一颗守正、出新固本务实“匠心”。“守正”即守道德之正、守学术之正、守人生之正。出新”即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主旨是创新。固本”即巩固基础、根本,科研院所中人是根本,院所要做好人的工作,科研人员要不断学习提升,巩固基础,固好自己的本。务实”即脚踏实地、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去干工作,不蜻蜓点水、不走马观花、不好高鹜远。

三、加强学风建设,促进新时代农科人才队伍培育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加快新时代农科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科研骨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阶梯式人才培养战略,为创新型农科院建设提供领军和后备力量。学风,是治学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是科研者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表现。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于有形,需要长期引导、悉心浇灌、涵养而成农业科研工作者需秉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继承老一辈科学家艰苦风斗、求真求实、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弘扬和传承人民利益至上、有担当、敢作为、守底线的优良学风。

坚持崇尚学术,坚守诚信底线,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不确定性和农业科研长期性等特点,推动形成制度完善、学风优良、宽容失败、环境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将“专家为本,成果为王”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树立科研优秀典型和榜样,以点带面,发挥“农匠”“领头羊”典范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农科大讲堂”“青年学术论坛”等科研服务品牌,增强农业科研战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莘莘学子的人文修养。通过严格落实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做好科研和档案记录工作,促进科研人员内涵式、高品位、可持续发展,保持良好科研生态,守住科研底线、守好科研生命线。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确指出了从“学”到“习”这个过程里的几个重要步骤,即学问思辨、身体力行“学问思辨”,是长期的功夫,不可一蹴而就之后,还需要“身体力行”地去呈现、去验证、去推进、去实践 。农业科研院所不仅要科研创新、立德育人,还需要开展推广服务。只有勤学问思辩,笃身体力行,发扬“知行合一”精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惠农的价值。

 


上一篇:朝阳区2022年高校毕业生“选培计划”宣讲会线上开讲

下一篇:门头沟区首家北京农学院“教授工作站”落户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