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党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朝阳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11-08
中共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委员会隶属于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168名党员。嘉铭分校是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创办的第一所分校,也是朝阳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社区学校。作为规模最大的教育集团校,嘉铭分校目前为一校七址办学(含一所借址学校),共有169个教学班,6300名学生、450名教师。学校党委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在今年朝阳区召开的“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嘉铭分校党委获评“优秀党组织”荣誉称号。
强化四级管理,打通学校治理“微循环”。建强学校党委,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举产生党组织班子成员,完善校务会建制;配置学校内设机构,完善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和议事范围,梳理形成议事清单;成立党政办,配齐配强党政办、德育、人事、共青团等关键部门和岗位人员,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治理全过程。党支部建在校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将五个党支部分别设立在小学和初中学段各校区,配备支部书记和委员。定期组织开展主题党日、党课学习、党建知识竞赛等,不断提高党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场馆红色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小组建在年级,夯实学校党建之基。在每个年级设立党小组,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党小组成员密切联系师生,及时协调解决学校师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关注优秀教师入党意愿,积极推进发展党员工作;积极参与年级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学改革研讨和班主任专题培训等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年级教育教学质量。党员驻班当先锋,立德树人守初心。在双减政策实施、大思政一体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等关键领域,充分发挥党员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团结协作能力,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学校治理“微循环”。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筑牢学校发展基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第一议题”理论学习,夯实思想根基;按照开学前、期中、期末时间节点,组织干部对分管工作进行立项解读和总结汇报,邀请专家点评,促进干部能力提升;探索“党员干部进组+学科主任引领”工作机制,实现对年级组和学科组的精细管理,及时发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壮大党员骨干队伍。构建“党员骨干+党员专家”的双培养机制,开展教育教学示范引领活动,评选“前沿党员”“骨干党员”,设立“嘉铭荣誉岗、党员示范岗”,让党员骨干主动亮出身份、站在前沿、作出示范。培养优秀教师队伍。建立“新教师到优青、骨干、名师”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指导党支部立足课堂和教研,狠抓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全面启动“党小组堡垒工程”,党员和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缔结“青蓝之约”,依托“扬帆杯”“朝阳杯”等大赛,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推进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依托十年“全学科阅读”教学改革的基础,聚焦“大概念下的大单元、技术赋能教学”的改革方向,坚持党员、骨干引领示范,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承办市级“新课标背景下‘学科融合教学’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现场会,接受北京市新中考改革质量大调研和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提高信息技术赋能。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且真实的教学情境,以指导性的教学设计、有效性的过程管理、即时性的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学习,推动学校“教、学、评、研、管”一体化发展。各教研组由党员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展示,举办“大主题 大学科 大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市级现场会,构建数字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供给。整合资源,设立“1+3+N”课后服务课程(“1”指学业巩固课程;“3”指学科拓展、体育、劳动类课程;“N”指美育、科技、传统文化等课程)。指导各党支部、党小组积极落实“双减”要求和标准,党员骨干发挥自身优势,率先承担专业兴趣班,并自发组建团队,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铺路搭台。
坚持立德树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特色德育课程。学校党委引领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将劳动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通过包饺子、做月饼、画团扇等系列活动,实现德育生活化;将爱国教育课程与各学科融合,研读红色经典、阅读名家书信、挖掘红色馆藏资源,让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灵;将安全课程与实地演练相结合,让安全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近两年,学校德育课程形成了“六大序列十八个主题”活动框架。坚持校家社协同育人。各校区党支部牵头,通过联通家长、社区、街道、企业、派出所等资源,实现资源融通、人员流通、校家社共建和协同发展,让社会近距离感受学校文化、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今年5月,学校举办“校家社协同育人”区级现场会,受到市教委、区委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整合社区资源。学校积极拓展校外空间,各党小组党员团员“一对一”拉手,与社区党员一起,2024年以来,联合开展环境整治、文明宣讲、募捐、关爱老人等系列社区劳动和公共服务活动十余次。通过学生团员“进社区宣讲、进单元对话”的方式,缓解“噪音扰民”等焦点问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