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系统跑得快、基层掉了队”
文章来源:“前线”客户端 作者:赵牧 发布时间:2025-06-18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更是解决群众难题的“战场”。将一件件“急难愁盼”转化为一项项“幸福清单”,是基层工作的使命所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基层治理迎来提质增效的新机遇。然而,一些地方在推进过程中却出现系统设计脱离实际、推广路径简单粗放、数据共享壁垒重重等问题——数字化工具反而成为新的负担,甚至成为滋生形式主义的温床。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数字手段运用泛化和粗放,给工作带来沉重负担:职责的向下转嫁,使“数字化”并未提升效率,反而沦为摆设,陷入“纸网并行”的困局,工作压力不减反增;数字化设施操作系统繁复,基层干部犹如“驾驶拖拉机上高速”,存在无力感;更有甚者,数据碎片化、网络不互通、多头报送,“忙于应付系统”的尴尬现状不仅浪费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也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
基层在使用数字化系统时产生的矛盾,实则是“文山会海”“多头管理”等顽疾在新形势下的投射,这些问题虽然披上了新马甲,但本质仍是老毛病。要真正发挥数字化治理的优势,关键在于精准施策、靶向治理。
“加”保障,配好资源强支撑。技术推广不能简单靠考核指标施压,要同步加强培训支持,配足人员力量,完善操作指导,确保基层会用、愿用、用好。“减”负担,删繁就简优系统。技术研发必须贴合基层实际,以提升便利性为核心导向,坚决摒弃“系统数量就是政绩”的误区,杜绝“表格治村”“系统管人”等形式主义。“乘”合力,打通数据成体系。整合各类平台,统一入口和数据标准,实现登录一次、录入一口、多方共享,从源头上破除重复填报、层层报送的低效循环。“除”顽疾,广开言路促优化。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鼓励一线干部说问题、提建议,通过体验评价、问题直报等形式,持续改进系统设计,真正实现技术赋能。
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系统的堆叠比拼,而是治理理念的根本革新。唯有让技术植根于基层实践,回应群众关切,坚持系统为用、实效为先,才能真正让系统与基层同频共振、齐头并进,绘就服务群众的“同心圆”,迈向高效治理的新征程。
上一篇:在紧日子中品真滋味
下一篇:“惊案”更要“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