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国际人才新高地 构筑全球精英引力场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通州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5-08-14
7月30日,“2025香港英才北京行”活动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7所知名高校的32位优秀人才参加活动。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优秀人才实地感受到城市副中心完备的城市功能和优质服务,详细了解了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增强了来城市副中心创新创业的信心。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持续对标国际标准,针对国际人才集聚发展开展顶层设计,在人才引进、产才融合、生态构建、品牌打造等维度开展创新变革,不断优化思路、厘清重点、找准方向、力求突破。
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历史使命,为吸引全球人才流动创造战略机遇。
城市副中心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过程中的核心方案,从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城市副中心控规,到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城市副中心开放发展的思路定位、实施路径、政策支撑不断明确和深化。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调控目标为200-205万人,将承担40-50万中心城区人口疏解,为集聚国际人才和各类人才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引入空间。特别是,随着市级党政机关、央国企总部和高等院校集聚落地,城市副中心从城市内涵、产业氛围、文化交融等维度,对于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持续提升,已经吸引了大量外籍人才和留学生集聚,目前在通州就业和居住的外籍人士逐年提升,主要分布于商务、金融、科技等领域。
二、赶超世界级标准的城市建设,为构筑人才服务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副中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超千亿元,建安投资总量连续6年位居全市首位,以千年之城标准开展城市建设,各类现代化和高品质设施比肩国际一线城市。交通方面,拥有“一环六横四纵”的轨道交通和“十一横九纵”的骨干路网,轨道交通密度高于中心城外的其它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完工,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北京南站,将着力打造成为“国际人才进京第一站”。在教育、医疗方面,持续引进布局顶尖资源,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撑。同时,大型商业和高端酒店全面布局,国际人才社区部分建成投用,影剧院、咖啡厅、特色餐厅等设施遍布全境,以全球顶尖“类海外”服务圈层展现城市副中心的国际化水准。
三、集聚全球化要素的磁场效应,为国际人才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国际交往领域,落地标志性国际机构、举办重量级国际活动、建立全球化联系网络。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北京代表处落地城市副中心,利用资源优势邀请各类国际人才交流参访,成功举办全球人才峰会等系列活动。与世界顶级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关系,开展伦敦商学院、红杉学会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回访等系列活动。在人文交流领域,依托大运河千年文脉与三大文化设施地标,构筑文化交融的“大运河水上会客厅”。在生态建设领域,依托多河富水优势,学习借鉴塞纳河、莱茵河等滨水城市空间经验,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建设有9座万亩森林公园,其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相当于4个颐和园大小,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全线通航,是全市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四、以世界眼光构建国际人才坐标系
立足国家战略与全球坐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将国际人才工作提升至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内。系统谋划国际人才发展的路线图、服务单和项目库。构建了涵盖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青年创业英才、专业技能人才的国际引才图谱,实现精准画像与靶向引育。
五、以破冰魄力培育政策创新试验田
持续升级优化“运河英才计划”,2024年评选出191名运河英才,涵盖院士、外资企业专家、国际化服务机构代表等各领域优秀人才。2025年升级为“2.0版本”,着力构建“十百千万”人才梯队支持体系。针对国际类、战略类、产业类、创新创业类及青年群体五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通过“一事一议”科研支持、国际人才培训、国际交流培养等差异化举措精准契合国际人才发展需求。筹措2000余套保障性住房首年免租配给入区国际人才和青年人才,建设开发国际人才公寓项目并实现首批房源投入使用,全面提升国际人才和青年人才安居保障水平。
六、以虹吸效应激活人才流量新入口
以纽约哈德逊城市广场、伦敦金丝雀码头为蓝本建设运河商务区,470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鳞次栉比,集聚金融科技独角兽和跨国研发中心,打造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外籍科技和管理人才占比逐年提高。叠加环球影城外溢效应,形成跨国企业总部、顶级文娱IP、国际研发中心三重引力场,构建国际人才跨境流动的战略枢纽。设立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香港等国际联络站,成为城市副中心吸引国际人才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通州区留学回国人才引进覆盖美英澳意等15个国家和麻省理工、伦敦大学、苏黎世联邦等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的高校,人才集中在生物医药、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
当前,城市副中心国际人才工作已经全面进入快车道,下一步,将紧抓历史机遇、用好比较优势、广泛对接资源,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高地,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持续贡献城市副中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