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代之声 > 组工论坛 > 正文
组工论坛

让“照镜子”成为党员干部的常态

文章来源:“前线”客户端        作者:仲旭维 彭梦思        发布时间:2025-08-26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照镜子”的生动比喻,深刻阐发共产党人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治国理政能力水平的内涵要义,为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党员干部更要让“照镜子”成为“政治体检”的常规动作,将“日日掸尘、时时正冠”作为党性锤炼的终身课题。

学会执“党章之镜”除尘见真。党章本是帮助党员干部“时时勤拂拭”的“政治明镜”,却被一些人束之高阁,锁进档案柜里,任由信仰蒙尘。当前,党员干部中“选择性近视”的病症不容忽视,有的“照镜子”时专挑“美颜模式”,只看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对自身瑕疵视而不见;有的“照镜子”时选择性失明,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整改落实总是避重就轻。反观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总是把党章揣在怀里,面对风沙侵袭时以之锚定方向,遭遇病痛折磨时从中汲取力量,身体力行诠释了“心中有党章,脚下有力量”的朴素真理。因此,党员干部要学会将党章条文转化为抵御诱惑的铠甲、滋养初心的养分,在深化改革中校准偏差,在攻坚克难中锻造铁肩,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

善于借“历史之镜”革故鼎新。历史是帮助党员干部鉴往知来的“望远镜”,可以开阔治国理政的智慧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曾引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并经常在不同场合引经据典,这些深刻启示无一不告诫我们,忘记历史的教训,终将会被历史淘汰。当下,个别党员干部患上“历史虚无症”,把红色家谱视为泛黄故纸。有的重蹈“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覆辙,在推杯换盏中消磨斗志;有的再现“为官不为”的历史怪圈,在敷衍塞责中透支公信力。对此,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古训。只有从历史的深刻教训中强化忧患意识,从青史长河中领悟治世哲理,方能在新征程上答好时代考卷,驾驭好行稳致远的时代巨轮。

坚持用“群众之镜”祛邪扶正。群众的眼睛是最精准的“多棱镜”,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折射出作风蜕变的裂痕,在日常细微处照见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初心‌。当前,个别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伤害了人民的感情。有的把群众意见当“耳旁风”,用表面文章应付民生诉求;有的把惠民工程变成“盆景展”,没有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因此,党员干部要涵养闻过则喜的胸襟,高度重视群众监督的作用,用不图虚名、但求实效的态度,坚持身入基层走访调研、心至民生现场办事。只有学会从群众的“吐槽”中听出期待,才能找准改进方向;只有在百姓的“点赞”里读懂责任,才能强化责任担当。唯有如此,才能让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经得起群众的多棱折射,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上一篇: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下一篇:“说”得漂亮不如“干”得响亮